徐州寻向
10月18日。放下手上所有的忙碌,带着教学中的些许困惑,在经历一整天的火车晃荡后,终于到达了江苏徐州。走出车站,第一眼,没有看见一路遐想中的美丽徐州,只看见灰沉沉的天,灰沉沉的建筑,灰沉沉的树……显然,雾霾隐藏了徐州所有的典雅和美丽。心中顿感失落:为什么国培地点要定在徐州?
10月27日。国培接近尾声,在雨过天晴的徐州,第一次看见了蓝天白云……和天空一样明媚的是我们的心情,因为短短十天的徐州之行,出乎意外地成了“寻向之行”——寻得小学语文教学之方向;寻得教研模式之方向;寻得自身努力之方向。回首徐州,“寻向”的每一幕仍然很清晰:
幽人自种千头橘,远客来寻百结花。
10月19日,国培班正式开班。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尹逊才——我们的班主任,开场第一句话就直击我的疑虑,告诉我们为什么此次国培地点定在徐州,他是这样说的:全国小语看江苏,江苏小语看徐州。国培进行时,高林生老师主讲了第一课《优质阅读课的设计》,高林生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小语研究员,也被称为:苏教版小学语文的“代言人”,全国各实验区的“万人迷”。高老师围绕目标、内容、操作这三个词展开讲座,把阅读教学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突然明白:曾经,我们忙着模仿,忙着想教学方法、策略,而我们却从来没有忙着把目标弄明白,南辕怎能不北辙?按图索骥,就这样映在我们心上。20日,来至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为我们讲座。讲座的题目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改革》,讲座伊始,吴教授分析了当下小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纠缠、阅读与表达的严重失衡、教学内容的随意、无序、经验化;接着,指出了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理解课文内容为主要目标、异化课程性质;过度理解文本思想内涵,超越学生的思想水平;碎片化教学语文知识方法,违反学生学习规律;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极大增大了语文教学难度。当吴教授把一个个现状和问题摆在面前时,我不禁感觉到脸红,因为每一个问题,好像都指向自己的教学?试问:曾经的忙碌和辛苦都在做些什么?在为了教学分数,为了课的“漂亮”,为了一个又一个理念在课堂上“亮亮相”,而我们却从来没有这样深刻的去想过,语文教学的问题究竟在哪?如果一定要揪出语文教学“高付出,低效率”的“罪魁祸首”,自己也难辞其咎啊,我知道,这样说,自己会很委屈,因为一线的我们真的很累,很拼……可是,这些理由是不能为我们曾经的“盲目”抵过的。在深刻剖析小学语文现状后,吴教授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语文教学观念该如何转变,教学内容和策略该如何选择。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语文教学必能实现美丽转身。雾霾下的徐州,我的内心却是蓝天白云,风景一片……随吴忠豪老师之后,“苏派”名师们一一上场,国培首席专家——魏本亚,一线教研员——查晓红、张静义、李念民、刘春,一线教师——张忠诚、任炎、张学伟、时金芳、王晓红,他们有的通过具体的实例,有的通过细化的讲解,让我们对徐州的“学讲计划”(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简称)、“语用课堂”有了深刻的认识。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也被称作“东方雅典”。而今日的徐州,在小语界里,更应了当年苏轼在我的家乡写下的一句诗:幽人自种千头橘,远客来寻百结花。在过去的数年里,热心小学语文教育的徐州人,在顶级专家的带领下,组合成一个庞大的研究团队,热于探究、勤于实践、善于总结。今日,为我们拨开层层迷雾,指明语文教学的方向。此时的我们,就恰恰如苏轼当年,不远千里总归寻得一片“百结花”,欣喜不能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借着专家们的理论高度,我们看见一片美丽的“百结花”,但学习要寻得更美的风景,少不了学习者的参与。10月21日、22日,国培班的教室里,老师们分小组围在一起,有的在谈论观点,有的在查阅资料,有的在撰写教学设计,原来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集体备课坊,正在共备《祖父的园子》一课。这次国培亮点颇多,主题接近老师实际,专家团队学术水平颇高,参与式培训更是这次国培的一大亮点。短短两天的参与式培训里,有集体备课坊里的共同备课,有特级教师的专业引领,还有学员的公开教学展示,也有专家学员共同参与的复盘式评课,在多样的形式下,学员们都全身心参与其中。
一线教师培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践,而以往的培训形式,往往更注重理论的传递,成果的展示,学员们却也常常是“学习时心动,回去后不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试想,被动的接受知识更多的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没有深入思考的主动参与,记住的往往是表象,回到工作中,要么很快遗忘,要么停留在表象模仿,感觉学习与实践之间总有一堵柏林墙。而参与式培训,在主动参与、智慧碰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专家的对话中,学习已悄然发生着质变——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学员实践的土壤中,自然能长出新苗,待来花开。
此次,国培为学员们开辟了另一条“曲径”,引领我们在主动参与中去寻找更美的风景。这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平常的教研又何尝不是这样,尤其是我们的评课,同样也是“三无产品”——无准备、无参与、无研究。平常的教研也必须改革了,改被动接受,为共同参与。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参与式”培训也让我们悟得教研方式的新方向。意外的收获啊!
幽境与谁同,闲人自来往
一直以为自己站在教研教改的前沿,可10天的国培才让我羞愧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落后了好几年啊!当然10天的培训,仅仅是个开始,我们要非常清晰地看到,如果没有后续的学习、探索、思考,头脑风暴终究是头脑风暴,过后,我们又会回到原点,这就是成人培训的迂回式的培训现状。感谢每一场次的讲座,让我们有足够心动的理由;感谢集体备课坊、复盘式评课等活动,也许我们的作业不是那么完美,但却让我们清晰的看到自己:要真正实现语文的美丽转身,我们任重而道远………
登上师大附近的云龙山顶,眺望半个徐州城,俯望云龙湖,情不自禁想起苏轼的《放鹤亭记》: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诗人的情怀呀,才能欣赏到这闲情逸致中的美景。那么,作为一个教育者,又应该用怎样的一种情怀走在教育的路上呢?我想,我们也应该给自己营造一份“幽境”吧。用阳光的心态,用富含营养的书籍,用勤勉的实践,带着自己,带着很多和我们一样热爱语文教育的同行,走进活到老,学到老的“幽静”。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转眼已到离开徐州的日子,身处这样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故都,总会感慨时间的匆匆——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前朝曲终,往事千年;春风故垒,芜城新颜。但,无论你我,都不应该成为时间里的“过客”,我们应该沿着我们寻得的方向,坚实向前……
肖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