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模范】刘嘉伟:接续大雅,绵延正声

发布时间:2020-09-17

【编者按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在今年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我校授予10位教师“师德模范”荣誉称号。为进一步弘扬我校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我们将通过系列报道讲述他们的从教故事,展现他们的师德风采。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很多人初见刘嘉伟教授的第一印象,无论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还是传道授业、钻研学问,都与其所长期研究的元代诗歌一样,充盈着一种“清和”之美。

自2011年入职我校以来,刘嘉伟教授便以“接续大雅,绵延正声”为己任,或于静谧书斋中含英咀华,与往圣先贤对话;或于三尺讲台上立德树人,与莘莘学子共勉;或于公益讲堂传播国学,与优秀文化同行。“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勤勉为“四有好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注解。 

治学:坐冷板凳,探真学问

  翻阅刘嘉伟教授的学术简历,他先后主持了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完成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并在2019年入选了“江苏社科优青”。天道酬勤,成绩的取得,当是对其多年稳坐“冷板凳”的回报与鼓励。

  文学研究界,元代诗文研究是一门较为冷清的学术领域,从吉林大学文学院到南开大学文学院,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刘嘉伟教授的研究大都始终围绕着这一领域深耕细作、不懈求索。“我的硕博导师、长江学者查洪德先生对我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回忆道,“查先生名书斋以‘味元’,专心致力于元代文学尤其是元诗的研究。承蒙先生不弃,悉心教诲,我跟随先生,也在元代诗文研究这一较为冷清的学术领域探求思索。”2011年,作为查洪德先生在南开大学指导的第一个学生,刘嘉伟教授毕业后来到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并在这里继续拓展元诗研究的新视野。

2019年,参加元代文学会议,居中为恩师查洪德教授

  “受‘文学代胜观’影响,元代文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常常是元曲,但元代不止有元曲,还有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中国诗史研究的纵深脉络发展观照上,我们都没有理由不重视元代传统文学样式的研究。”谈及这些,刘嘉伟教授如数家珍。长期以来,他一直关注元代诗歌,梳理其发展脉络,揭橥其新变之处,不仅力图改变元代文学只是元曲独盛的看法、更全面地认识元代各体文学的成就,还努力使学界正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作家的地位与贡献、构建涵括多民族文学的“中华文学史”。近年来,刘教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四十余万字的高水平专著《元代多族士人圈的文学活动与元诗风貌》,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有46篇之多。

  任何研究所取得的进步,其背后都是超出常人的勤奋、以及甘于寂寞的坚守。“千山独行,何必相送”,这是刘嘉伟教授常常用以自勉的一句话,抱着‘千山独行,何必相送’的襟怀,多几分傻劲,少几分功利。这八个字,刘教授与之心有戚戚焉,也是其“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一字不为空”学术理念的绝佳照映。

树人:躬耕苗圃,作育栋梁

  “说实话,我像你们这么大岁数的时候,写论文拟标题文艺范十足,后来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沈文凡教授告诉我,手机都使直板的了,谁还用滑盖的啊,这我才如梦初醒。论文的标题大可不必抓眼球,实只需清晰明了即可……”文学院学生高胜兰虽然已经毕业,但她至今仍记得刘嘉伟教授在指导论文时的这一席话。

2014年,和首届卓培部(敬文书院)学生合影

  “无论是课内课外,刘老师总是有求必应。他总能从我们的切身感受出发,循循善诱,对我们的教育更是有耐心、顾感受。”高胜兰说。

  在从教这件事上,国学大师叶嘉莹先生对刘嘉伟教授影响较大。刘教授在南开大学读硕博期间曾两次荣膺叶先生设立的“叶氏驼庵奖学金”。“嘉言懿行、耳濡目染,叶先生以及‘全国优秀教师’查先生榜样在前,引导着我培桃育李、作育英才!”刘嘉伟教授说。2011年入职以来,他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改革为导向,努力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具有国学功底、博雅素养、国际视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中文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刘教授更注重如何沟通传统与现代,让学生明白学古典文学,不是去做古人,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做今天的人,同时弘扬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博雅人才。他也十分鼓励学生具有批判精神、敢于思考,注重将科研与教学充分结合,引导本科生敢于科研、乐于科研。近年来,刘教授指导学生国家级创新项目1项,省级创新项目7项。指导学生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红楼梦学刊》《中华文化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敬文书院2015级本科生毛誉澄从步入大学开始就跟随刘嘉伟教授做研究,大三时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红楼梦学刊》发表论文,如今已经保送到了中山大学。“早已记不清刘老师多少次为我答疑解惑,刘老师那份对学生的关爱和教导学生时的耐心与细致常常使我感动不已。”毛誉澄说。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刘嘉伟教授多年来的教学辛劳也获得了肯定与奖励: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并考核“优秀”,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荣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微课教学大赛一等奖,江苏省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人文社科组二等奖,江苏师范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优胜赛一等奖……而最令他开心的,是看到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在他看来,这就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的纯粹质朴的快乐。

传薪:弘扬国学,薪火相承

  清晨的云龙山薄雾将散、日照山林,坐落于山西麓的云龙书院讲堂内早已坐满了前来听讲的市民,台上,刘嘉伟教授正在开讲《“四大名著”与中国传统文化》。他以“四大名著”为切入点,探寻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哲理、人生启示,如《三国演义》的虚、《水浒传》的义、《西游记》的心、《红楼梦》的梦,从而提升境界、澡雪精神、丰富人生,给广大市民带来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2017年,云龙书院

  传播国学、传递正能量,类似的公益讲座,近年来刘教授已举办了五十余场。从社会媒体到云龙书院,从政府机关到大中学校,从武警部队到工厂煤矿……他的足迹遍布古城徐州;从“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从“书法欣赏”到“诗词阅读”,从《弟子规》到《红楼梦》……他的选题涉猎甚广;从白发苍苍的长者到稚气未脱的孩童……他的听众结构也分布广泛。讲座过程中,刘教授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讲信修睦等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融入讲堂,传播国学的同时也传递着正能量。

  如何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效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信,是刘嘉伟教授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我们应该有这种自信,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我研究的诸多西域诗人就是从丝绸之路来到中土,以汉语写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这足以证实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鉴古知今,刘教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到社会,并赋予了其时代意义——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实施提供历史的借鉴。

  对于自己的“成功之道”,刘嘉伟教授想了想,谦虚地说:“感恩命运:读书的时候,我遇到了诲人不倦好老师;工作的时候,遇到了提携后进的好领导,互勉互助的好同事;教书的时候,遇到了诸多聪敏上进的好学生。很多荣誉的取得,深感如孟子用到的一个词:‘不虞之誉’。不过,这也鞭策自己敦品励学,黾勉前行。”

  “任何一种学术文化得以延续久远,都赖其有继承和发扬的传人,教学正是这样一种神圣的工作,教书是我最大的快乐,我愿意把这种快乐一直延续下去。”叶嘉莹先生的这段话常常被刘嘉伟教授引用,也被他用行动点滴践行和坚守。接续大雅、绵延正声,他在诗性人生中,彰显师者的光芒,并创造出独特的“清和”之美。

CopyRight © 2021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
投稿信箱:dsxxjy@jsnu.edu.cn Tel:83656076(5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