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模范】印少云:将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

发布时间:2020-09-25

【编者按】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在今年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我校授予10位教师“师德模范”荣誉称号。为进一步弘扬我校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我们将通过系列报道讲述他们的从教故事,展现他们的师德风采。

  她行走在大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田野上,铸魂育人,矢志不渝;她是徐州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她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她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印少云教授。

  一路走来,印少云教授执着于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从思政课堂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到立足实际,将徐州及校园内的红色资源引入课堂的教学内容创新,印少云教授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

打铁必须自身硬

  1992年,印少云从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并留校任教,2001年她在苏州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4年她又在苏州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打铁必须自身硬”是印少云教授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要求,而对于学生,她同样也是这么要求的。

  每周,印少云教授都会与研究生进行在线互动,为他们开具书单并且制定阅读文献计划,定时跟踪他们的阅读情况。在寒暑假期间,她也会定期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研究并按时汇报学习进度。“这样即便是在假期,也能够督促学生不放松阅读、学习和积累,有利于他们尽早地开展专题研究,努力做到‘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印少云教授说。

  面对学生,印少云教授强调还要采取严格督促法,既讲道理又讲情怀,既讲现实又讲事实,以此激励学生积极修炼“学术内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

  “自己做到才能要求别人。”现如今,无论工作再忙、上课再多、指导研究生再繁重,每周的学习汇报一次不落,从选题到论文框架的搭建和修改,从大小标题的表述到内容的呈现,包括段落、语句、语法,甚至是标点符号,印少云教授都会认真标注。“每次我把自己的论文初稿发给印老师,印老师都会在第一时间给我反馈。她工作之认真、态度之严谨、效率之高,每每让我惊讶,也深受感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孙淳说。事事严谨、时时严谨,印少云教授以身作则的精神为学生树立起了优秀的标杆。

d3fe4a4f17c7e4dc883060c5c19b205

把思政课堂讲进学生心里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思政课教师,印老师现在主要教授《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在学生看来枯燥无味的课程,却被印少云教授上成了当之无愧的热门课。由于大班授课,如何既能结合史实讲好理论,又能让这门课生动有趣,更具吸引力,成为了印少云教授踏上讲台上起就一直思考的问题。

  “《万山红遍》不仅是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美,更是对党领导的红色政权的讴歌,如果我们不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和巨大的建设成就,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万山红遍》这幅作品。”在美术学院《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上,印少云教授从著名画家李可染的著名绘画作品《万山红遍》引入娓娓讲述,极大地调动了美术专业学生们的兴趣,也使他们深受教育。

  在多年工作中,印少云教授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总结,特别注意结合不同授课班级学生的专业特点,寻求学生本身专业和近代史课程的相通之处,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把深奥的理论阐述和生动的历史故事及历史资料相结合,深入浅出、以小见大,让原本无味枯燥的思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印老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总是让我们充满期待。从历史情境中解读故事,变得有声有色,不仅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也让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19马11班班长李晨曦说道。

  在印少云教授看来,要把抽象、枯燥的思政课上出“滋味”,不仅要进行针对性的内容策划,更要让这门课为学生们解开迷思和困惑。她常说,要想讲好思政课,不仅要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还要研究学生。为此,她经常通过与学生课上或私下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所知所感所想,更重要的是捕捉他们的困惑点,围绕他们思想上的困惑,或者他们对热点问题的关注,进行课堂内容的延展与设计。她与学生的交流,不限于语言,学生的眼神乃至表情,都被她尽收眼底。这样具有灵魂的思政课,教会了学生,也实现了自己。

  “思政课堂不仅要有理论的深度、知识的广度,还要有情感上的温度。很多时候,学生的认同不是在考试考出来的,甚至不是道理讲出来的,而是在情感的共鸣中产生的。”印少云教授表示。 

巧做多元化思政教学改革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扎根新时代沃土,从教学内容出发进行思政教学改革,这才是在新时代应有的思政教育‘打开方式’。”印少云教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一直不断探索,努力前行。

  在常态化教学上下功夫,印少云教授在专题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尝试把徐州当地的红色资源引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之中。

  在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之际,印少云教授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给她的30多位学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实景教学课。她结合淮海战役相关文物,从英雄母亲范大娘、到支前民工徐乃祯、到一根辗转4000多公里的小竹竿……印少云教授把中国近现代史关于淮海战役的教学内容,通过故事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6d34a3543d807331b30d71031363027

  “在这种尝试中,我意识到,不是每个班、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走出校园去进行这样的体验,如果能把校园里的红色资源挖掘出来,不仅容易引起学生关注,更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去近距离体会、感知红色资源和红色故事,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由此,印少云教授从校园入手,从学生常常经过的马可音乐厅到田家炳工学院、李可染美术展览馆......只要校园里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各种场馆、地名,很快都会被她一一发掘。

  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教育,印少云教授还开通了“学思阳阳”微信公众平台,不仅立足校园,还扩展延伸到整个徐州,把校园和徐州的红色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相结合,撰写“我的师大”“徐州故事”“徐州人物”系列文章,推送给学生阅读。校宣传部还在其官方微信平台上专门为印少云教授量身打造了“印象学堂”栏目,转推她的红色故事系列文章,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

  在不断积累和反复尝试中,印少云教授把积累的资料、获得的经验形成详细的特色教案,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改革提供有力支撑,也使她的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2011年,印少云教授主持的思政课教改成果获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同年,她以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校第五届教学优秀奖;2012年,在首届长三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评比中获二等奖;2013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017年,她主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入选江苏省和教育部的“名师示范课”;2018年,印少云教授主持申报的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印少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建设”获得立项资助。

  正如印少云教授本人所说的那样,成绩和荣誉只代表过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的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CopyRight © 2021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
投稿信箱:dsxxjy@jsnu.edu.cn Tel:83656076(5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