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良生 :讲台与屏幕之间的转换人生

发布时间:2019-11-01

三尺讲台,沙沙粉笔写事理;方寸屏幕,哒哒键盘诉初心。这样形容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的茌良生老师,一点也不为过。茌老师是一个有着20年党龄的大学基础课教师,多年来工作在教学任务繁重的基础教学第一线,累计为10000余名学生上过15000多节课,幽默风趣的上课风格让他在学生群体中拥有着超高的人气,从三尺讲台到方寸屏幕,茌老师一直有着自己的教学心得。

从专业调剂到岗位热爱

身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的老师,茌良生老师不止一次被学生们称为“电脑老师”、“计算机老师”,因为他第一次到学校里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计算机课,学生对他的称呼已是习惯使然。但每次,茌老师总是认真地强调自己是一位“教授教育技术的老师”,他解释道:“我觉得我所教授的课是一门技术,电脑其实是一种手段——让学生将它与自己的专业、特长结合起来以求更好的手段。”“其实我在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工业控制,跟自动化方面相关的内容,我是被调剂来这个专业的。”对这一称呼的尊重,源自他求学时代和入职初期的心路历程。茌老师读大学时是被调剂到计算机工业控制专业的,虽然他通过深入学习渐渐掌握了所处时代背景下技术的重要性,但对未来的定位尚不明朗。茌老师第一次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恰逢学生参加全国性计算机等级考试,那时作为新手老师的他,压力不言而喻。茌老师清楚自己并非师范生,在此之前没有足够专业的教学经验,再加上电脑设备缺乏导致只能进行板书教授,增大了他的教学难度。双重压力之下的茌老师没有气馁,而是通过细心观摩其他老师上课来积累经验,一边模拟教学实践的环节,一边寻求处理教学问题的方法,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考试结束后,这个班级的学生基本通过等级考试,这给了茌老师莫大的信心,也坚定了他坚守教学岗位、牢记自己“备好课、上好课”的初心。

习近平主席的“教师要人人尽展其才”理念一直鞭策着茌老师,他总是时刻提醒自己:“我要尽量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尽管课程课时多且冗长,我都要尽量把课备好、把课上好。”一心扑在教学上的茌老师总会探索出自己努力的方向与方法,在日常繁复的教学工作中寻找到自己的乐趣。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他一直恪尽职守,不断接受研学挑战,曾3次获全校教学评比类最高奖,主持省、校教学研究项目7项,主编教材3部,发表论文9篇,拥有过硬的教学技能与优秀的专业素养。

不抗茌老师对参与教材编写的工作记忆犹新,他谦虚地说:“我们的确出了几本教学用书,而这些书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整合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上课需要讲的内容与教材内容并不能完全匹配,不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又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便需要两套教材对应相匹配,使同学们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与压力。这些问题使茌老师更加注重教案的准备,出版社看到茌老师的教案十分具有价值,为了打破教学困局,双方一拍即合,茌老师整合删减了他多年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便有了新教材的出版。

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茌老师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变化大、更新快。从多媒体教学到网络教学再到现在的微课教学,教学方式不断地更新换代,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变化。面对这样的情况,茌老师说道:“关键是要学会学习,对新的事物拒,学会接纳,知道它的优点与缺点,毕竟工具无对错,修行在个人。”这也符合他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不应把教育技术当成一门专业,而应当成一种手段与能力。无论方法论如何变化,知识的本质并不会改变,要学会把知识转换成为己用的工具。

从教学工作到生活“确幸”

“不挑课不挑班大概是我们这门课老师的最大特点了吧。”因为课程覆盖各个专业的师范生,茌老师教授的学生遍布各个专业各个年级,他却并未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上课,而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准备了不同的课件布局,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时过多,在冗长的教学过程中茌老师发现学生们能用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程的内容,于是以加分制度激励他们上台讲课,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弥补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信息化教育本就富于变化,而学生们对于变化的感觉更加敏锐。“老师可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者与鼓励者的角色,同学也能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茌老师介绍道。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茌老师时不时会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解一些枯燥的理论,点评同学们的作业时也十分幽默风趣。他的课堂上从不会缺少同学们的笑声。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与同学们平等对话,遇见每个同学的闪光点并加以挖掘,是他独特的教学方式。

“我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一门公共课,教过的学生覆盖范围很广,其中让我有深刻印象的有来自美术学院的四位女生,她们是一个宿舍的,经常一起活动,所以叫她们四个‘四小天鹅’,她们上我的课都坐在第一排呢。”茌老师幽默地介绍道。这四位同学都十分优秀,经常与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上也非常自律。其中,米秀娟同学曾在茌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师范生技能大赛并获得省级二等奖,她们之中的李梅香同学还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让茌老师颇感自豪。

此外,还有以维吾尔族苏丽艳同学为代表的四名新疆班同学主动找到茌老师,说明自己想要参加学校多媒体课件比赛的意向。一开始,茌老师对他们的学习基础十分担忧,认为他们参加这样的课件比赛并无优势。“新疆班的同学在基础上可能有些差距,但既然学生找我指导了,我便竭尽所能地去帮助他们。”令人惊讶的是,四位新疆班的同学对待比赛十分认真,在茌老师的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课件,直到满意为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团队的课件最终获得了三等奖,是该比赛中本科生所能获得的最高奖项。 “通过这件事我也发现没有基础差的同学,只有想去做的同学,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就可能会获得成功,这个过程中你所收获地的无论是感激或者尊重,或是心中的成就感,都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在茌老师多年的从教生涯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而这些都是他的从教学工作带来的生活上的“小确幸”。

多年来,茌老师获“教育部-英特尔未来教育”全国优秀指导教师、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培训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十余次。这些无一不彰显着茌老师的优秀指导能力。

又是平常而不平凡的一天,茌良生老师坐在了9号楼微机教室的方寸屏幕前,其他电脑屏幕前切换了一个又一个陌生的面孔,他们或因茌老师的幽默而带着微笑,或因复杂的操作实践作业而紧皱眉头。屏幕前一直变换的是不同的学生,不变的是茌良生老师热爱教学的初心。


CopyRight © 2019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
Email:jsnuztjy@jsnu.edu.cn Tel:83403128(3128)